拓鬥提奢,這個名字只是“招提”兩字的溯源結論。“招提”意為四方,招提僧,則是四方僧,並無實名。劇中光世大如詢問招提名字,招提言“眼觀即是”。對於僧者而言,名字無甚意義。
劇中“招提僧”有二,按照出場次第:前者為帝如來的化身,在掃禪山門外贖罪修行;後者是天之佛樓至韋馱的五相之一,對治“痴”的因緣法。然而隨著劇情一路走下去,實則先為天之佛的五相之一,後者為帝如來的化身。
根據劇中透露資訊可以看出,若非先者以招提僧法相的度脫,也就不會有帝如來。對於此因緣,帝如來亦自言:“掃禪為界,負業修行。”是贖罪,亦是迴向,迴向的人自然是度脫他的招提僧。
話說回來,無論是怎樣的先後次第,兩者之間的淵源由帝如來的執與痴為開端,最終止於如來之巔的決戰。本篇以招提僧成就帝如來的因緣為入點,逐漸擴充套件開來。
招提渡鬼。再次回顧劇情,發現在帝鬼雙相之前的僧者,極有可能是被魔皇誆騙以及贈刀。簡單來講,也就是被利用。而魔皇布計成就鬼如來,用於對付聖方代表之一的佛門。看來,緞君衡在質辛小時候,教他多背佛經,也是算計深遠啊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不殆。
不過嘛,設局這種事情,往往都會有些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。僧者於過去度化了一名惡者,後來更是成為了摯友。這段前因,在鬼如來即將成相的關鍵時刻,映現了果報。
在玉橫雪的捨身相救,破除滌罪犀角;御神風的數次維護,不言過去;更有招提僧贈空刀度化。種種因緣,僧者重拾初心,再度開始修行,成就帝如來之形。
從帝如來化身招提僧,在掃禪山門外負業修行可以看出,他將佛愆之事永遠揹負在己身,放不下自身的罪業,無論最初緣由為何,終究是自己親手造的殺業。
作為一個僧者,加之又是象徵“法”的雲鼓雷峰最高領導。帝如來嚴以律己,更加不能放下自身的過去。
記得劇中有提及,帝如來委派徒弟去尋找招提僧,這名徒弟就變成了“緣醉莫求”,可以推演出,“緣醉莫求”是招提僧給帝如來的開示。雖如是,帝如來仍舊執著於佛愆。
至此,天佛五相之一的招提僧,對這名從單純僧者,到佛愆,再到帝如來的度脫,也就基本結束了。
即便經歷了一遭又一遭誆騙,受人利用,僧者守護蒼生的佛心仍不曾動搖。於是歷史再度重演,帝如來接受了以鬼如來身份臥底天閻魔城的任務,最後反手殺了他化闡提的時候,被告知了真相。
披著鬼如來法相的帝如來,再次陷入迷惘。而此時,又受到自己一直幫助的正道追殺,將帝如來逼至自我崩潰的地步,一句“真正的鬼如來從不曾存在過”,更形執著,心生極端,兩造相斥,如此永困輪迴,再難擺脫。
劇情亦正是如此繼續上演著,數次的死死生生,在一點點啃噬著僧者的初心。
這種帝鬼雙相的掙扎,直到止戰之印的蓋下,徹底沒了帝如來,所留下的只有佛愆鬼如來,他在找尋自己心中的答案。
這時候出現在鬼如來面前的僧者,不再是當初那個度脫他的招提了,而是同樣失去記憶的天之佛樓至韋馱。鬼如來不記得曾經的招提渡鬼,對於樓至韋馱的認知來自於其被揭開的種種獲取罪業。
天之佛作為天佛原鄉的最高象徵,對於佛愆鬼如來,只好採取當度則度,未度斬業的手段。
招提,招提,兩名僧者在過去所結下的因緣,而今種種外作用力下,被推上了如來之巔的兵刃相見,以生死來證自己的道。劇中對於帝鬼雙相的退場“佛途崎嶇難行。最終,仍是帝相鬼相盡此身,既不曾分別,此生又何勞,唯有歷劫一遭,方知固中味。”
回首再來看此兩個角色,無論是帝如來,還是樓至韋馱,即使證道之路阻難不斷,初心從未改變。如此,前塵後事也就不重要了。
因緣無所求,方證菩提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