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查資料,天佛退場已經過去了好多年,而今提筆談及樓至韋馱,早已不似當年追劇時的心情,亦不再有過分強烈,想要為其正名的衝動。雖如是言,仍是沒有勇氣再去回顧一番“天罰自戮”的退場畫面。
“樓至”,賢劫之中最後成佛。悲華經雲: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;“韋馱”,佛教中的護法天尊,揹負菩提之願,護法降魔。此二者是否為同一個人物,並無確切說法。但在佛經中的相關記載,同為佛教中擔任護法、弘法的職責。天之佛的意義,代表著守護天佛原鄉三千法門的責任。從劇中天佛原鄉的場景中可以看出,樓至韋馱承接下天之佛的稱號時,天佛原鄉已經是末法時期的世鏡,也就是佛法壞滅之相。
本篇命題“善惡歸源”,取自劇中樓至韋馱修行之地的名字。其自身代表“善業”;另有一代表“惡業”的師弟-渡如何。佛經上說:“善,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行願。所謂有感必有應,有因必有果,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。”筆者始終相信樓至韋馱的初心不曾改,由善行願。介於最終沒有勇氣去複習一遍樓至韋馱的劇情,單就透過烙印於腦海中的部分劇情,來詮釋一下天之佛樓至韋馱的“善業”。
劇中藉由蘊果諦魂的口中言“天之佛所代表的是責任”,是佛者應護法而肩負守護蒼生的責任。這樣一重身份,這樣一份重擔,對罪業有高度自覺與自主力的樓至韋馱來講,註定其修行之路,崎嶇難行。
厲族禍世,作為天佛原鄉的最初入世之機。樓至韋馱身為天佛原鄉最高象徵,在五劍缺一的情況下,將厲族王者封印。然而自身也受傷嚴重,更因身中暗招,引發了後續劇情。
佛身誕魔,樓至韋馱自言不忍殺之,將質辛闡提送到中陰界抽魂,又言中陰界抽魂失敗,導致了聖魔大戰的遠因。這裡先說下佛者將魔子質辛送予中陰界進行抽魂,質辛是在“佛元”、“厲元”以及“魔晶”三方作用之下誕生的實體,樓至此舉目的自然是為了抽離厲元和魔性。也許若中陰界抽魂成功,樓至韋馱亦會如佛陀一般,將質辛收作弟子。不過,從劇中質辛闡提的表現來看,反倒是樓至韋馱對魔子先起了分別心,篤定其魔根難泯。當然,也要感謝緞君衡對質辛闡提的教導,同為質子,緞君衡對其可說是用心良苦,竟然讓小質辛背佛經。也正因為有緞君衡對質辛的教導,在樓至韋馱背追殺的時候,質辛伸出援手。十二因緣法中,由無明而起至覺受,在這一段裡,環境會影響一個人,因為所有覺受來自於物質。
劇中樓至韋馱向蘊果諦魂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,蘊果諦魂言,“借他人之手而造殺,豈非將罪業轉嫁他人之身,身為佛鄉最高象徵,雖有苦衷,不能完全認同。”先不去糾結“抽魂”怎麼就成了“造殺”。單看此話的大意,樓至韋馱將魔子質辛交給中陰界抽魂,犯了佛門第一戒-殺生,借他人之手殺生,也就是殺生戒之一的“教殺”。按照佛經所言,“教殺”,教者的惡業重於殺者。好吧,劇情終歸是劇情,不能完全卡著經律論來解讀。樓至韋馱言,“若佛身誕魔為罪孽,吾當受之。”在筆者看來,佛身誕魔其本身非是罪孽,只是因緣和合。若樓至韋馱當初親手殺死魔子質辛,雖然罪身佛不在乎多一樁罪業在己身,但也就真的初心不在了。
回到文章標題索要表達的主題“善惡歸源”,善與惡的界限從無一法能定。與其說善惡,倒不如咦因緣來釋義更為確切一些。